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家教授专题[视频]讲座

自9月20日起,公安部6项便民措施正式实施,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并赢得一致好评。这6项措施针对的都是以往困扰汽车消费者的难点、痛点,在为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望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编辑:驾驶网    来源:赵建国    2019-10-18    👁3322  

    自9月20日起,公安部6项便民措施正式实施,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并赢得一致好评。这6项措施针对的都是以往困扰汽车消费者的难点、痛点,在为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望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首先,为汽车消费者带来利好。6项便民措施,从新车登记、租车违章处理、临牌延期、异地迁车、驾照审验到导航提示,看似都是琐碎小事,却与普通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例如,新政实施后,购车上牌可一站办结,消费者在4S店买完车就可以直接选号办牌,当场领取行驶证、登记证书、临时号牌,正式号牌邮寄到家,变多个环节为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压缩消费者的等候时间,实现登记上牌更高效、更优体验,可谓省心省力又省时。曾几何时,消费者买新车往往是好事多磨,颇费周折,在4S店、车管所、保险机构之间来回奔波,既耗时又费力。数据显示,新政落地后,每年将惠及1500余万名车主,时间成本由原来的1天甚至几天减少为1个小时之内,年均节约交通成本至少2亿多元。

  便民措施落到实处,胜于千言万语。在信息化时代,如果还是“让群众多跑腿,让信息少跑路”,必然会增加社会成本,浪费社会资源,也给群众带来很多麻烦。而此次落地的便民措施,显然是“让信息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这是交通部贯彻中央精神,开展“放管服”改革,继上半年的驾照全国统考、开通交管语音服务热线之后,推出的又一批便民服务举措。

  其次,优化了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此次实施的6项便民措施,件件为消费者排忧解难,招招为消费者消痛疏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汽车消费环境。例如,租赁车交通违法不必回车辆登记地,而是可以异地通过网上自助方式简捷快办,免去多地奔波,这既减轻了承租驾驶人的负担,也减轻了租赁企业的运营负担。仅此一项,将惠及300多万名承租驾驶人、2万多家租赁企业,将每年为汽车租赁企业节约运营成本数亿元。

  此次落地的6项措施,蕴含多重利好。其中,小客车转籍信息通过网络转递,非营运小客车异地转籍的,可以直接到车辆迁入地申请,不再需要到迁出地车管所提档、验车,减少群众两地间往返,全面推行后,每年将至少为群众节省交通等费用10多亿元。还有,全面推行“两个教育”网上学习,可减轻驾驶者负担;全面推行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网上导航提示,切实提升群众出行安全感和满意度;临时入境车辆牌证便捷可办,简化申领手续,延长使用期限等,无一不体现着为民、便民、利民的思路,为购车者、租车者、用车者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第三,有望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受交通拥堵、治理空气污染等因素影响,部分城市出台汽车限行限购政策,使当地汽车消费市场潜力长期没有得到释放,形成了“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的“三不”现象。其实,“三不”现象的根源在于消费环境不佳。试想,如果买车用车处处受限,既得不到车牌号,也没有良好的便民服务,谁还会去买车用车呢?再如,因工作城市变化等原因,自己购买的汽车异地转籍需要在两地提档、验车,反复奔忙的话,谁又能耗得起那么多时间呢?因此,六项便民措施一出台即受到高度关注和普遍欢迎,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一定程度上,主管部门只有做好便民服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拉动汽车消费、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才能真正“落地”。

  近两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在车市面临严峻考验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屡次发布文件,想方设法拉动汽车消费。今年1月28日,十部委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促进汽车消费,更好地满足居民出行需要;6月6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印发《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强调“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并提出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

  此次公安部的6项便民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与上述政策一脉相承,同时也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改善了条件、营造了环境、奠定了基础,并将为破解汽车市场“不能消费、不敢消费、不愿消费”问题打开了突破口。笔者认为,公安部便民新措施呼应政策,顺应民意,在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也将为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提供更多动力。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8-2023  驾驶爱好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220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