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紧急救护注意事项

汽车落水逃生试验:如何自救 哪些做法误人生命

编辑:驾驶网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09-08-28    👁8955  
 

    水下摄影师戴好面镜就位,高空全景摄像亮起Rec红灯,车内的GRD相机开始定时自拍;现场控制的同事举起了右拳,站在远处的观众屏住了呼吸,只有对讲机的静噪声在沙沙作响。

Part 1:推门逃生,成功      >>>详细过程

Part 2:敲侧窗逃生,成功    >>>详细过程

Part 3:击碎前挡逃生,失败  >>>详细过程

小常识:前挡玻璃不碎的秘密

    普通玻璃是以二氧化硅、灰石碳酸钠为原料的非晶形过冷液体二氧化硅(SiO2)。

    退火玻璃不用于建筑、车辆,普通退火玻璃碎裂,会成为大块锋利的碎片,可造成人员伤亡,用于车辆会构成潜在危险。车辆侧窗玻璃多为强化玻璃,前风挡则使用夹层玻璃。

    强化玻璃碎成圆形不伤人

    强化玻璃或钢化玻璃(Tempered Glass)是由退火玻璃经热处理而成。 玻璃表面的轻微裂痕都会被应力所紧压,强度超过退火玻璃四至六倍;碎裂时形成的碎片细小及呈圆形,令人受伤的机会较少,被视为安全玻璃之一。

    夹层玻璃先用于防毒面具

    夹层玻璃是1903年由法国化学家爱德华·班尼迪克特斯(Edouard Benedictus)发明。他无意间在玻璃瓶内铺上一层硝化纤维素(Cellulose nitrate),之后发现玻璃瓶跌在地上后裂而不破。他想把有塑胶夹层的玻璃应用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以减少汽车意外所造成的伤亡。夹层玻璃最初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所生产的防毒面具。1936年后,改良使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vl butyral, PVB)作为夹层后,夹层玻璃才在汽车上大行其道,之后更成为政府强制的安全标准。

    防弹玻璃亦是PVB夹层

    现代的夹层玻璃是以两层或更多层的普通退火玻璃制造,中间的夹层多数仍是PVB。也可以用更多层、更厚的玻璃来增加强度。例如防弹玻璃即是用多层厚的玻璃夹成,总厚度可达50毫米。

    15米外的25吨吊车轰响了油门,挂在铁钩上的四根吊带瞬间收紧,液压管柱缓缓伸出;Corona不情愿似的左右扭了扭,立刻被吊起,随即沉入水中……

    一下、两下、三下……虽然高跟鞋的鞋跟如鞭一样敲击车窗,但车窗玻璃却纹丝不动;再来,一下、两下、三下……玻璃仍是原状。

    车窗已完全被水淹没,车里的光线暗了下来,耳边只有汩汩的水声。我咬住应急气瓶的呼吸嘴,眯起双眼,努力控制不让鼻呼吸。现在,逃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那柄铁锤。

    握住木柄,敲下。玻璃破了一个拳头大的洞。能够感觉到,水还在向车里涌。用锤头将大块的玻璃向外推出,再用木柄沿着窗框滑动两周,消除零散的碎碴。右腿蹬地、左手撑门,借助水的浮力,我从车窗一跃而出。

    自握住铁锤的木柄,至我敲碎车窗逃出,耗时27秒。

    由《北京青年报》举办的"车辆落水逃生试验"上周在怀柔雁栖景区的巴克公社进行。试验分三段进行,在车辆落水后,分别验证了推开车门逃生、砸破侧窗逃生和砸碎前风挡逃生。试验结果显示,车辆落水后保持镇定、积极措施自救,是成功逃生的保证。推开车门逃生是最直接、快速的自救方法。

    受水阻力的影响,高跟鞋、逃生锤并不能击碎侧窗玻璃,貌不惊人的羊角铁锤可以轻易击碎侧窗。需要强调的是,前风挡使用夹层玻璃,不能击碎。如果车辆门窗均为电控开闭,且驾驶者力量孱弱,还是不要落水为上。

    试验证实,踹破前风挡或侧窗、等待水慢慢浸入车辆、在头上套塑料袋储存氧气、从后排座位或天窗逃生等方法,误人性命。

 

 

 

 

 

 
 
 

 

     水下摄影师戴好面镜就位,高空全景摄像亮起Rec红灯,车内的GRD相机开始定时自拍;现场控制的同事举起了右拳,站在远处的观众屏住了呼吸,只有对讲机的静噪声仍在沙沙作响;15米外定位的25吨吊车轰响了油门,挂在铁钩上的四根吊带瞬间收紧,液压管柱缓缓伸出,Corona被吊离了地面……

    车里只有我和潜水教练。

    四个车门紧闭,车窗完全升起;驾驶座位被调到最后,反复试验可靠性的安全带系紧我。副驾座位下是10升的铝合金气瓶,气瓶开关已经打开,虽没有三联表,但联通气瓶的呼吸器就在副驾的座位上;手刹手柄旁是黄色的Spare air救生气瓶,作为我的应急备份提供3分钟呼吸。潜水教练坐在后排座位,面镜罩在脸上,咬着呼吸器,脚下踩着12升气瓶——他是这次水下逃生试验的基础保障。

    Corona已经在泳池上方,原本俯视才能看到的A型牌、围挡逐渐升高。水,悄悄爬了上来。

    Part 1:推门逃生,成功

    车轮渐渐被水面淹没,但车下沉的速度非常缓慢。教练干脆摘下了面镜和呼吸器,和我讲笑话。我知道,他怕我紧张,想借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

    车门钢板被淹没1/5时,车里还没有水,我开始尝试推开车门,非常轻松就可以打开车门,并没有传说中的强大水压。

    显然,此时是逃生的最佳时机。

    池水趁开门的一刻挤了进来,我的脚已经浸在水中。如果现在就出去,试验就太轻松了。我决定等水涨高些,再试几次。

    水淹没车门钢板1/2时,我的脚踝完全浸没在水中。我尝试推开门,水的压力显然增加了,但车门并非不能打开——车门被我推开了大约10厘米的缝。在我犹豫是否还要继续推门的时候,力量松懈了。水将门压回来,我只好再将门带上。

    如果想从车里逃出,成年人完全有能力将车门一举推开。危险,会是最棒的兴奋剂。

    水完全淹没车门钢板时,我开始第三次尝试。水的压力和刚才差不多。我将门推开些,水涌进来更多,压力似乎稍小了些;我决定这次就出去,再加些力,门被完全推开。松开安全带,我纵身入水。

    1分29秒,推门出逃成功。此时,四个车轮还没有全部落到深仅1.6米的池底。

    Part 2:敲侧窗逃生,成功

    Corona、我和潜水教练第二次被吊到空中。这次,我会尝试用工具敲碎侧窗逃生。工具品种多样,有几元钱的剪刀,也有售价百元的救生锤,有木工用的羊角铁锤,还有女士的高跟鞋。

    价廉、锋利的剪刀,如执匕首般反握挥动,将力量集中在锋利的尖端,当可依赖压强凿穿玻璃。被各路媒体、论坛广泛推荐的高跟鞋也被我带上车,握住鞋的前掌,如鞭状甩动以加长力臂,金属的鞋跟一定可以敲穿玻璃。可以照明、发出闪光信号,也可以割断安全带、砸碎车窗的救生锤,是其中最专业的救援工具。此外,我临时起意,在超市花28元买了一把带着锈渍的木柄羊角铁锤。毕竟,有它做个陪衬也不错。

    为了避免工具在水中失散,我用胶带将它们串成串儿,放在呼吸器的旁边。

    车头沉重,发动机舱盖首先没入水中。脚垫下的排水口没有打开,车内还有积水。刚才的吊运使车体钣金多处变形,门缝、踏板、烟灰缸,都有水冲入,车里的水位升高很快。

    左前门的车窗玻璃已经被淹没过半,我左手握着应急气瓶,右手抓起剪刀,反握着向被水浸没的车窗砸去。

    一下、两下、三下……车窗纹丝不动;再来,一下、两下、三下……玻璃仍是原状。水却不等人,又涨高了两寸。

    仰头,深吸一口气,换高跟鞋。我握着鞋的前掌,向后引臂,再向前挥动,鞋跟的尖端反复砸向车窗的中间,玻璃没有变化。水面距车窗的上沿只有不足一寸了。

    用力欠起身、仰头接近车顶的空气,再呼吸一下。该“大腕”逃生锤出场了,胜败在此一击。但是,逃生锤的质量较轻,握柄距锤尖很近,力臂较短;无论敲与砸,无论是否引臂,车窗玻璃都纹丝不动。水的阻力保护了玻璃——黏滞了胳膊的挥动速度,也使车窗的受力被分散。

    车窗已经完全被水淹没,车里的光线暗了下来,耳边只有汩汩的水声。我咬住应急气瓶的呼吸嘴,眯起双眼,控制不让鼻呼吸。现在,逃生的希望全部寄托于被我临时找来当“龙套”的铁锤了。我知道,还有一个备用气瓶,潜水教练举着的呼吸器就在我的耳边,不用慌。

    握住木柄,敲下。玻璃破了一个拳头大的洞。 能够感觉到,水还在向车里涌。用锤头将大块的玻璃向外推出,再用木柄沿着窗框滑动两周,消除零散的碎碴。右腿蹬地、左手撑门,借助水的浮力,我从车窗一跃而出。

    从手起锤落到跃出车窗,耗时27秒,逃生成功。

    Part 3:击碎前挡逃生,失败

    Corona被第三次吊到空中。车里,除了我和潜水教练,副驾座位上新增了一位摄像记者——用摄像机记录这次逃生的全过程。在水下,他将使用副驾座位下的气瓶。在用完重新充气的Spare air救生气瓶后,我将和潜水教练共用气瓶。

    这次下水,我只带了羊角铁锤。现在,我只信任它。

    车未入水,摄像记者已经戴好了面镜、咬住了呼吸器,开始使用气瓶供氧。车外没有声音,车内只有他沉重而快速的呼吸声。显然,他很紧张。潜水教练要他平缓心情、放慢呼吸的速度。但他的呼吸节奏并没有任何改善。潜水教练开始和他开玩笑,以消除他的紧张情绪。

    车的重量是三次中最重的。水很快就淹没了发动机舱盖。侧窗已经被我敲碎,水像狼一样扑了进来。我和摄像记者的嘴很快就要没在水面下。

    Corona头重脚轻——车头倾斜着扎入水中,车尾仍翘着不愿下潜。潜水教练坐在后排座位,肩还在水面上。呼吸器被他按在水下,面镜斜着耷拉在脖子上,看着摄像记者,和我一起不怀好意地大笑。

    突然,摄像记者的呼吸变得急促,身体挣扎着向上,含混地大喊着:不行了,我呛水了,我要出去。事前的潜水训练此时发挥了作用,我将左手伸出车窗,左右摆动一下,再做出上升的手势。吊车立刻将车吊起,Corona浮出水面。

    检查后发现,摄像记者过于紧张,呼吸器没有咬正,水漏入口中,使他更加紧张,最终被呛了一下。

    第四次入水,车里只剩了我和教练。备用的气瓶仍是我独自使用。事后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

    水完全淹没了前风挡。虽然车身朝向西南,但顶篷遮挡了大部分阳光,车里再次变得昏暗。本来清澈的池水,在车里呈现出昏黄的颜色。距离不过三米的池壁,已经完全失去踪影。环境的声响衰减,耳边只剩了自己呼出空气挤压水的机械声。唯一的安慰是,潜水教练还在身边。

    举起铁锤,砸向风挡玻璃中间。一、二……十一、十二,砸了近二十下后,风挡仍然没有碎裂的迹象。光线昏暗,坐在前排的我很难看清破坏的程度。我的心中隐隐有一丝凉意。

    可能是水下劳动消耗体力的原因,承诺可用三分钟的应急气瓶已经消耗殆尽。潜水教练早有准备,将备用呼吸器递给我,拍拍我的肩,我猜是让我别急的意思。

    深吸一口气,将锤瞄准风挡的左上角,再次用力砸下。完全没有水下劳动的经验,也没有面镜帮助封闭鼻孔,我只能呼吸一下,屏住气,用力抡锤砸两下,然后再呼吸。如此循环,砸了十几下,风挡只被砸了一个小洞。

    眼前是昏黄的池水,一臂之外不见他物;耳边是沉重的呼吸声,虽然潜水教练在侧,却不能交流;手里虽握着铁锤,但冰凉的池水环绕着我,无法摆脱;那一刻,心中所想唯“绝望”与“恐惧”。

    教练再次拍了拍我的肩。我推开车门,游了出去。

    5分18秒。击碎前挡逃生失败。夹层玻璃无法击碎。

    车辆发生碰撞、翻滚、落水后车门能否自动解锁还是未知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在对所有车型进行试验时要求,车辆在碰撞后需保证至少有一个车门能够打开,以作乘员逃生之用。目前参与测试的76款车型中,只有极少数车辆不能达到这一要求。

    市售众多车型在产品配置单中标明:具备行车落锁和碰撞后自动解锁功能。但C-NCAP没有将这两项功能纳入考察范围,目前也无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历年车辆落水伤亡回顾

    ●2003年 陕西

    路滑翻落三米河道

    事件回放:陕西省华阴县境内的洛(南)华(阴)公路24公里处,一辆汽车翻入公路右侧河水中,造成一女四男当场身亡。据附近群众讲,当晚约9时左右,这辆汽车自北朝南行驶,突然翻到公路右侧深两三米的河道里,四轮朝天。

    采取措施:无

    逃生分析:翻车造成逃生困难。

    逃生机率:★★

    ●2004年 北京

    电话求救延误时机

    事件回放:任女士驾车,载母亲驶到黄塔村梯子口水坝处时,不慎翻入水坝中。事发后,任女士用手机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说:“我掉水库里了。”发现落水车辆时,任女士的手机还处于通话状态,但车内两人已死亡。

    采取措施:原坐在副驾座位的任母已在后座,旁边的车窗已经破碎。驾驶员左手车窗也有裂纹,驾车的任女士位于其母一侧。乘员想从车窗逃生,但没有成功。

    逃生分析:错过最佳逃生时机。车窗破碎后,水大量涌入,导致被困人员溺水身亡。

    逃生机率:★★★★

    ●2004年 上海

    渡口坠江半数逃生

    事件回放:上海松江区,车渡口缓缓通过四辆车。排在第五辆的日产轿车准备上船,却突然偏离方向,失控栽进了黄浦江中。车中四人,两人及时逃离车厢,另外两人却随同轿车沉入江底,最终死亡。

    采取措施:自救

    逃生分析:驾驶员操作失误,乘员缺少自救常识。

    逃生机率:★★★★

    ●2005年 北京

    冲入河中只活一人

    事件回放:北京海淀区昆玉河边,一辆夏利掉头时操作不当,冲进河里。车内三人,除一人成功逃生外,还有母女两人被困车中,抢救无效死亡。

    采取措施:自救

    逃生分析:缺少逃生经验

    逃生机率:★★★

    ●2005年 北京

    冲下大坝三人溺毙

    事故回放:一辆白色捷达从30多米高的十三陵水库大坝北侧冲下,车内五人中两人逃生,另外三人死亡。据了解,驾驶者错将刹车当成油门导致事故。

    采取措施:自救

    逃生分析:慌张导致溺水。

    逃生机率:★★★

    ●2006年 北京

    逃生成功溺水而亡

    事故回放:一男子驾捷达轿车冲进海淀区上庄水库。在车慢慢下沉的时候,司机从驾驶室钻出,在水里来回扑腾了几下,很费力地爬到行李厢上,当时后备厢还没有完全沉没。下午4点多,该男子的尸体被打捞上岸。

    据介绍,上庄水库最深处近4米,汽车落水点虽靠近岸边,水深也有3米。事发地点距离岸边5米。

    采取措施:车窗逃生

    逃生分析:怀疑司机酒后驾车

    逃生机率:★★

    ●2007年 广东

    30米堕江无人生还

    事件回放:广东佛开高速公路九江大桥被一艘运沙船撞断,四辆汽车坠江,九人失踪。

    采取措施:无

    逃生分析:堕江桥面高度在30米以上。坠江可能导致乘员脊椎损伤,无法动弹甚至死亡。另外,当时广东地区降水量颇大,水流湍急。人员即使落水生还,游到岸边难度也比较大。

    逃生机率:★

    ●2009年 重庆

    1.6米深也能淹死人

    事件回放:一辆出租车行至重庆龙头寺火车站宝华路进站下穿道时,被深约1.58米的积水淹没。司机自行游泳逃生,两名乘客被淹死,另三名乘客爬上车顶获救。据了解,两位死者位于出租车后排。后排左侧车门无法由内打开,延误了逃生时机。

    采取措施:自救

    逃生分析:车门上锁延误逃生;乘员间缺少互助。

    逃生机率:★★★★

    ●2009年 江苏

    及时跳车终逃生

    事件回放:常州市天宁区白家桥,一大货车因倒车速度较快,先撞上黑色轿车,再撞断桥栏,落入运河。

    采取措施:车上两人,在汽车落水前跳下逃生。

    逃生分析:车上人员弃车及时。

    逃生机率:★★★★★

    ●2009年 广东

    司机被困车中溺亡

    事件回放:在天河区珠江新城临江大道海心沙路段,一辆奔驰GL450越野车撞飞护栏后冲入另一侧道路,越过人行道,冲过宽5米的草坪后,将花岗岩护拦撞出5米长的缺口,坠入珠江。车上两女一男钻出车辆逃生,司机被困车中,溺亡。

    采取措施:自救

    逃生分析:怀疑酒后驾车。

    逃生机率:★★

  试验之后的 悲哀心结

    车辆落水之后,怎样逃生?

    这是我们策划“水下”逃生试验的初衷,也是试验之后使我们感到悲哀的心结。

    悲哀之一,媒体所刊登、专家之言论,多以讹传讹。若遵照执行,难免误人性命。

    无论是“非专业”的高跟鞋还是“专业”的救生锤都无法砸开侧窗玻璃;无论是位于车顶的天窗还是因“头重脚轻”被翘起的后座,都不及推门逃出来得便捷。在水压的作用下,虽然开门较平日稍有沉重;但只要认定这是唯一逃生之道,面对危险、急于逃生的成年人都能做到一推而开。

    悲哀之二,即使是驾驶员交规考试,对于车辆落水后的处置也有可以商榷之处。

    在驾驶员交规考试2007、2009题库中,“章节5.9,车辆落水后的应急处置部分”中,要求乘员“待水快浸满车厢时,开启车门或摇开车窗逃生”或“待驾驶室内充满水,开启车门或敲碎玻璃游出”。

    即使是在清可见底的泳池中进行试验,即使口咬呼吸器、身边有潜水教练保护,我也不愿再面对那昏黄的环境,不愿再体会被水渐渐浸没的感觉。如果不是试验,落水后的车内乘员看着自己被水浸没,只能是慌乱中呛水,呛水更加惊恐,恐怕难以逃生。此外,惊慌中呼吸急促,用氧量加大。即使勉强屏住呼吸,恐也难以坚持到逃脱。

    车辆驾驶者、车内乘员,如果不幸遇到车辆落水,还是尽快开门逃生。即使车在空中也不要犹豫。可以证明,是空气阻力决定下落速度,而不是质量。

    悲哀之三, 市售车型多是电控车门、电控车窗。车辆落水后,车门是否能够自动解锁,没有人知道。

    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尚无此类统计数据。根据 C-NCAP的要求,车辆进行碰撞试验后,有一门保证打开即可。但是,哪个门能够打开,没有规定;保证四门全部打开,没有规定;车辆落水、全车断电后,车门是否可以解锁,没人知道。

    即使对于汽车制造商,也无人可以保证车辆落水、全车断电后,仍有备用电源可保车窗全部降下。毕竟,这与车辆的财物安全存在冲突。

    既然救生锤不可信、交规考题不可信、车辆安全不可信……汽车的驾驶者还可以相信谁?

    我也许不该追究真假,但是也不想各自欺诈。我想知道,我还能相信吗?就让我不必继续惊怕。(吴毓)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北京网络行业协会 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8-2023  驾驶爱好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7022005号-1